羌文化发展过程

陕西的羌族历史从夏商时期开始,从炎黄开始,主要活动在陕南这块土地。陕南处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是川、陕的门户,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茶马古道、丝绸古道,也是秦王伐蜀古道、三国文化走廊,更是羌人南迁的必经之地。羌人在这里居留生息几千年,文化遗存丰厚,民居、饮食、服饰别具一格,信仰、婚丧、习俗与众不同。如傩艺,神秘而神奇,震撼人心;如民歌,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悦耳而悠扬。这对陕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陕南的风习,就是羌族风习,陕南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是羌族文化特色。

详细信息

先秦及秦(前337~前207)周显王后期(前337~前321)

今县境属蜀国北缘葭萌辖地,金牛道所经之东北地段。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其道,遂凿5头石牛,日置金于牛尾下,诡称石牛能屙金。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

时当秦惠王更元九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从金牛道伐蜀,战于葭萌。冬十月,蜀灭,县境始归秦辖。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秦以全国为36郡。县境大部属汉中郡,县西一部属氐羌。

汉(前206~220高祖元年前206)

正月 刘邦为汉王,统领巴、蜀、汉中,定都南郑,县境属领。

高祖五年(前202)

县境南属广汉郡之葭萌,北属武都郡之沮县。

王莽地皇元年(20)

秋,大雨60余日

更始元年(23)

绿林军立刘玄为汉帝。时公孙述据蜀,阳宗成等起兵攻打汉中以响应,公孙述遣使迎成等经县境入蜀。

建武元年(25)

四月 公孙述在成都即帝位,号成家,改元龙兴。县境属成家。

建武二年(28)

春 延岑围南郑,汉中王刘嘉败走,岑遂据汉中,进兵武都。公孙述遣将侯丹取南郑,刘嘉收残部从武都南击侯丹,败还。从而,县境连遭兵扰。

建武十一年(35)

汉将来歙、盖延攻克陇右,从北而南,大破蜀军。县境尽入汉版图。

元初元年(114)

羌豪号多与诸羌抄略武都、汉中,汉中五官掾程信率郡兵与巴郡板盾蛮共同击败号多。县境遭兵燹。

初平二年(191)

益州牧刘焉以五斗米教首领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合兵攻取汉中。县境尽归刘焉控制。

建安六年(201)

张鲁占据汉中,以鬼道教民,威信一方,朝廷力不能制,遂任鲁为镇民中郎将及汉宁太守。县境为张鲁辖域。

建安二十年(215)

三月,曹操率军击张鲁,七月,曹军至阳平关(今勉县老城),不久,张鲁归降。县境遂属曹操控制。夏,汉水溢,漂6000余家。

建安二十三年(218)

四月,刘备率部经县境进军汉中,屯阳平关(今勉县老城),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备攻之不克,急书发益州兵。时县境地处前沿,男战女运,兵徭甚繁。

建安二十四年(19)

八月 大霖雨,汉水溢。

三国(220~265)蜀汉章武元年(221)

四月,汉中王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建立蜀汉政权,改元章武,县境尽入版图。

蜀汉建兴八年(230)

秋,大雨30余日,水涨山崩,栈道断绝。

蜀汉延熙七年(244)

三月,魏大将曹爽发兵10余万入汉中,蜀汉守军不满3万。闰三月,后主遣大将军费祎督诸军经金牛道北救汉中。

蜀汉景耀五年(262)

司马昭计划大规模攻打蜀汉。姜维表奏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阳安关即今阳平关)

蜀汉景耀六年(263)

秋,钟会以护军胡烈为先锋,攻阳安关口。蒋舒开城投降,傅佥格斗而死。钟会闻关口攻克,长驱而前,大得库藏积谷。县境尽属魏领。

西晋(265~316)咸宁三年(277)

秋,梁州暴雨,洪水相继,死人300余,伤秋稼。

元康八年(298)

关中连年饥馑。略阳、天水等6郡民流移就食

太安元年(302)

李特自称大将军、益州牧,

永兴元年(304)

十月,李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兴,县境归辖。十二月,李雄遣太尉李离率军越金牛,伐汉中。

光熙元年(306)

六月,成都王李雄即皇位,改元晏平,国号大成。

永嘉二年(308)

冬,成国平寇将军李凤屯晋寿。经县境屡伐汉中,民遭兵荒。

永嘉三年(309)

夏,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

?东晋、十六国(317~420)太宁三年(325)

四月,梁州(今汉中)自正月至是月大旱。

咸康四年(338)

四月,成国汉王李寿反戈攻克成都

永和三年(347)

三月,晋安西将军桓温率兵灭成汉,县境复归晋。十二月,晋振威将军萧敬文反,杀征虏将军杨谦自称益州牧,攻取巴西,通于汉中,县境归领,未几被讨平。

宁康元年(373)

冬,秦王苻坚攻取梁、益二州,县境遂属前秦。

太元九年(384)

冬,秦梁州刺史潘猛弃汉中,奔长安,县境复归于晋。

元兴二年(403)

十二月,桓玄称帝,国号楚。

元兴三年(404)

六月,晋毛琚遣将攻汉中,斩桓希,自领梁州,县境复归晋。

义熙元年(405)

蜀中乱,汉中空虚,氐王杨盛派遣平南将军杨抚占据汉中,秋七月,杨盛投降于后秦,县境属后秦领。

义熙三年(407)

四月,氐王杨盛复通于晋,县境复归晋。

南北朝(420~589)永初元年(420)

六月,宋王刘裕代晋,国号宋,县境归宋。

宋元嘉十年(433)

氐王杨难当受魏封,大举进兵袭击梁州及晋寿等地,占据汉中,县境始属魏。

宋元嘉十一年(434)

二月 宋梁州刺史萧思话击败杨难当的守将赵温等,收复汉中,设防于葭萌水(今白水关),县境复归宋。

宋元嘉十八年(441)??

十一月,氐王杨难当倾国入侵蜀土,遣将苻冲出东洛以抵御梁州兵(东洛在晋寿界)。宋梁、南秦二州刺史刘真道击杀苻冲,难当攻克葭萌,县境战乱。

宋元嘉二十年(443)

三月,杨文德举兵据县境之白崖(胡三省注:白崖在大安军东北八十里处)。夺取各军事据点,宋封杨文德为武都王。

齐建元元年(479)

四月,齐王萧道成代宋,国号齐,县境归齐。

齐建元二年(480)

夏,晋寿民李乌奴降而复反,数次偷袭梁州,在县境遭梁、益二州兵腹背夹击,退保武兴(今略阳)。

梁天监元年(502)

四月,梁王萧衍代齐,国号梁,县境归梁。

梁天监四年(505)

汉中太守夏侯道迁叛梁降魏,二月,魏主遣邢峦率兵至汉中,攻破诸城防,县境入魏。

梁天监十四年(515)

梁帝遣宁州刺史任太洪北征,击破魏东洛、除口二守(除口在今阳平关一带,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册36~37图)。

梁天监十五年(516)

夏,梁将张齐率部3万与魏军战于葭萌,大破之,越县境,北围武兴。魏傅竖眼将兵3000迎战,九遇皆捷。张齐退保白水,白水以东民皆安乐。

梁大同元年(535)

十一月,梁北梁州刺史兰钦引兵攻南郑(今汉中),魏梁州刺史元罗举州降,县境遂复入梁版图。

梁承圣元年(552)

四月,梁潼州刺史杨乾运北上援梁秦二州刺史萧循,兵入县境,魏大将军达奚武迎战,大破乾运于白马(今勉县老城),擒梁平北府司马刘璠于嶓冢

陈永定元年(557)

正月,宇文觉代西魏而立,即天王位,国号周,县境属周。

隋(581~618)开皇元年(581)

二月,杨坚代周,国号隋,县境属隋。

大业十一年(615)

冬,城父县朱桀亡命为盗,自称迦楼罗王,聚众10余万,引兵转掠荆、沔及山南郡县,所经之处生灵涂炭。

唐(618~907)唐武德元年(618)

十月,羌豪旁企地帅其众数千叛,入南山,出汉川,经县境,所过杀掠,行至始州(今剑阁县)败亡。

武德三年(620)

分利州之绵谷县置金牛县,治通谷镇(今大安镇),属褒州。

武德四年(621)

分利州之绵谷县置三泉县(治今广元三潭一带),同时在县治所置南安州,

武德五年(622)

梁州野蚕成茧,百姓采集利用。

武德八年(625)

废南安州,省嘉牟县入三泉县,隶利州;废褒州,金牛县属梁州。

贞观元年(627)

朝廷以州县数倍于前朝,民少吏多,思革其弊;

开元二十一年(733)

分全国10道为15道,山南道分东、西两道,三泉县、金牛县均属山南西道。

天宝元年(742)

三泉县自故县移至东北120里沙溪之东(即今阳平关之擂鼓台)改属梁州。

至德元年(756)

六月,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六军护送经县境入蜀。秋,杜甫自秦州越秦岭经县境入蜀,并留有诗篇传世。

宝应元年(762)

时蜀中新乱,山贼塞道,

宝历元年(825)

省金牛县入西县(今勉县),

中和元年(881)

正月,僖宗从兴元(今汉中市)出发经县境赴成都。

光启二年(886)

三月,僖宗自关中复至兴元,

光启三年(887)

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嫉妒王建骁勇,

天复二年(902)

七月,王建请求借道兴元以援助朝廷平叛,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派兵在三泉设防抵御

五代十国(907~960)后梁开平元年(907)

九月二十五日 蜀王王建即皇帝位于成都,国号大蜀,县境归蜀。

后梁乾化元年(911)

十一月,蜀将王宗弼败歧王李茂贞兵于金牛,攻破16寨,俘斩6000余人,擒其将郭存等。

后梁贞明六年(920)

八月,蜀主王衍发成都,九月,过三泉,抵安远城(今勉县老城),冬返。

后唐同光三年(925)

春夏大旱。自六月廿七日雨,罕见日星,百川皆溢,凡75日方晴。

后唐天成元年(926)

正月,孟知祥就任四川节度使,择廉吏使治州县,

后唐长兴二年(931)

枢密使安重诲讨伐四川,日驰数百里,

后唐清泰元年(934)

正月,孟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建后蜀。

北宋(960~1127)乾德二年(964)

宋太祖命王全斌伐蜀。

乾德三年(965)

正月,蜀后主孟昶降宋,宋敕蜀辖境免除乾德二年欠租,今年夏税减半,废除一切苛捐杂税,降低盐价,赈济贫困,发还被虏掠牲口。

乾德五年(967)

五月初二 诏兴元府三泉县直隶京师,

开宝元年(968)

西川及山南诸州,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多分家别居。

淳化五年(994)

正月 吏部尚书宗琪向皇帝上书言:

至道二年(996)

以三泉县建大安军。

至道三年(997)

废大安军为三泉县,直属京师如故。

宝元二年(1039)

两川自夏至秋不雨,民大饥.

庆历年间(1041~1048)

始建儒学于羊鹿坪(今县城所在地)。

宣和四年(1122)

十二月,眉山苏东坡之族孙苏在廷应三泉县令李山甫邀请,撰书《龙洞记》,

南宋(1127~1279)绍兴三年(1133)

二月,金人长驱兵进洋、汉,宋经略使刘子羽焚兴元,退保三泉县。

绍兴八年(1138)

七月,吴玠行至大安军,妇人小儿千百饥饿者,

绍兴十二年(1142)

自去岁议和后,川陕宣抚司及右护军分屯三边与沿流10郡。

绍兴十四年(1144)

九月十三日 诏分利州为东西两路。兴元府、利、阆、洋、巴、剑、大安军7郡为东路,治兴元府。

绍兴十六年(1146)

在今大安镇修玉皇观,后更名妙相观。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六月初八 汉沔及大安军大雨,漂没民舍,冲塌桥栈,死者甚众。

乾道四年(1168)

时兴元、洋州、大安军籍义士(地方武装)共2.3万人有余。

乾道八年(1172)

陆游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幕府襄理军务,数经三泉县,留有诗章多篇。

淳熙三年(1176)

夏,汉中旱。

淳熙十二年(1185)

去冬至今春二月不雨。兴元府旱尤甚。

淳熙十三年(1186)

十二月,利州路饥。赈之。

绍熙二年(1191)

五月,大安军发大水。

开禧元年(1205)

七月,利州郡县霖雨害稼。

开禧二年(1206)

三月 以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宣抚副使。

开禧三年(1207)?

正月十五日 吴曦自称蜀王,下黄榜于成都、利州等4路

嘉定九年(1216)

二至十月 东西两川数次地震。

嘉定十二年(1219)

二月十四日 金人攻陷大安军。

绍定四年(1231)

春,汉上大饥。

端平二年(1235)

十月,蒙古库端入巩昌,金总帅汪世显降,率所部与蒙古兵出征,世显遂过嘉陵江,进趋大安。

端平三年(1236)

九月二十八日,曹友闻与蒙古军战于大安军阳平关,战败,捐躯.

淳佑三年(1243)

七月,蒙古破大安军,宋忠义副总管杨世安坚守鱼孔隘,

淳佑十年(1250)

四川制置使余玠数年之间在川北建城堡,

淳佑十二年(1252)

二月 蒙古将汪德臣筑城沔州(今略阳),

元(1271~1366)至元二十年(1283)

元初,改大安军为大安州,治所移至今大安镇。本年,降州为县,属沔州辖。

泰定二年(1325)

汉中饥。

泰定三年(1326)

兴元地震。波及县境。

至正九年(1349)

七月,大霖雨。汉江溢。漂没民居、禾稼。

至正二十二年(1362)

三月初三,明玉珍称帝于蜀,国号大夏。

至正二十五年(1365)

二月,明玉珍遣其丞相万胜攻下兴元,县境受兵燹之扰。

明(1368~1644)洪武三年(1370)

五月,改兴元路为汉中府,省大安县并入沔县,此为本县归属陕西之始。

洪武四年(1371)

明以汤和为征西将军,傅友德为征虏将军,率师平夏。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去岁阶、文二州军乱,朝廷派遣宁正为平羌将军兴师讨伐。

洪武二十九年(1396)

二月 羌人田九成与沔县书吏高福兴,以白莲教号召民众,揭竿而起,

洪武三十年(1397)

明太祖遣指挥姜观移宁羌卫于羊鹿坪,兴筑宁羌城。

正统三年(1438)

汉中连年旱,民遭饥馑。

正统四年(1439)

宁羌卫指挥胡贵、杨悰奏设卫学于城西北隅。

景泰元年(1450)

汉中大旱。

成化元年(1465)

四月,刘通、石龙起义于荆襄间。湖北流民沿汉江入陕避兵乱者颇多。卫境亦多流民。

成化十七年(1481)

宁羌卫指挥王暄修理卫学。

成化二十一年(1485)

六月初四 在宁羌卫衙南置宁羌州,辖沔县、略阳2县。州、卫并存。

成化二十二年(1486)

改卫学为州学。 六月十九日 汉中府及宁羌卫地裂,或10余丈,或六七丈。

弘治二年(1498)

知州张简,重修州学及州署,并在五丁峡架桥培级,建造憩马亭,以利行人。

弘治十一年(1498)

蜀中乱民犯境。宁羌卫百户朱福为前哨,直冲敌营,中箭死,上奏朝廷赠武略将军,子升袭副千户。

弘治十五年(1502)

大雨伤禾,多时疫。

正德四年(1509)

四川蓝廷瑞、鄢本恕等,拥众数万起事,被四川巡抚林俊打败,遂自南江县越大巴山入汉中。

正德七年(1512)

蓝鄢余部再度略境,宁羌卫百户张锦领兵出击,战死。

嘉靖七年(1528)

岁大饥。

嘉靖十一年(1532)

夏,汉中大水。

嘉靖十六年(1537)

知州王儒在嶓冢山下修建禹王庙。春,汉中地震,夏旱,秋雨雹伤禾稼。

嘉靖二十四年(1545)

知州萧玉祥重修嶓冢山下禹王庙,监察御史舒鹏翼撰书碑记。

嘉靖三十三年(1554)

知州王一鸣创修《宁羌州志》

嘉靖三十八年(1559)

沔县由属宁羌州,改隶汉中府。

万历四年(1576)

九月初七日 大雪盈尺,田禾折坏。

万历二十三年(1595)

秋,淫雨为灾,禾苗不实。

万历二十四年(1596)

知州卢大谟扩建州学。

万历二十五年(1597)

知州卢大谟重修《宁羌州志》成。学正郭庆年与训导谢锡辑纂。

天启四年(1624)

汉中地震。

崇祯二年(1629)

宁羌州阳平关等地义军纷起,与毗县邻省相呼应。

崇祯七年(1634)

略阳不属州领,归汉中府辖。

崇祯八年(1635)

正月,张献忠一部复入汉中,占领宁羌。知州周应泰、指挥同知王履泰、镇抚曹云梯皆死于是役。

崇祯十年(1637)

十月初五 闯将李自成、过天星惠登相率九股联军攻克宁羌,

崇祯十三年(1640)

十月十七日 罗汝才会合张献忠部,过剑关、趋广元、走阳平关,欲从间道出百丈入汉中,署总兵赵光远严兵守阳平关,义军复入西川。

崇祯十七年(1644)

七月二十日 李自成遣马科经县境攻入四川。

清(1644~1911)顺治二年(1645)

二月,李自成部将贺珍击败大西军于汉中、褒城,败军经县境退守广元。

顺治三年(1646)

吴三桂合满兵自汉中经宁羌长驱入蜀。

顺治四年(1647)

八月,宁羌、略阳等州县,暴雨两日夜,汉水泛涨,田苗尽伤,大饥。

顺治十一年(1654)

五月初八日 夜,地震摇曳如荡舟,屋瓦飞落,墙垣倾塌,次日复动,余震累月不息。

顺治十五年(1658)

二月二十五日 清出师,分三路进取云南,吴三桂发汉中,经大安、宁羌至朝天驿,顺流击楫。

康熙元年(1662)

陕西全省皆淫雨,本县六月起,大雨断续60日。

康熙八年(1669)

汉中大水。

康熙十二年(1673)

十一月,吴三桂举兵反,四川巡抚罗森等响应,分道攻汉中,据阳平关。

康熙十三年(1674)

三月,吴三桂兵入阳平关,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自野狐岭直抵阳平关擒斩叛军数千人,阳平关收复。

康熙十八年(1679)

淫雨40日,如倾盆者1日夜,大水漂没民居。

康熙二十三年(1684)

知州郭景泰改建州学。

康熙三十七年(1693)

长沙知县刘 擢升宁羌知州,时州大饥,开仓赈济,并教民养柞蚕和织绸之法,州人获利,将此绸称“刘公绸”。

康熙四十二年(1703)

知州石琮迁州学于城东南隅。

雍正二年(1724)

州同张明标仍迁州学于羊鹿坪,至知州王大士方落成。

乾隆九年(1744)

宁羌柞蚕业自知州刘 升任离宁后,渐次衰微。

嘉庆二年(1797)

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率部自东路罗村坝进击宁羌州,与清参赞德楞泰和将军恒瑞所率官军激战。

嘉庆三年(1798)

王聪儿、姚之富在郧西陨崖死,传首三省,义军欲为之报仇,数路出击。

嘉庆四年(1799)

四月,义军转战于广元、宁羌之间,西、北俱受敌遏制。

嘉庆五年(1800)

时各路义军先后奔陕。

嘉庆六年(1801)

义军首领高天升、马学礼与清提督杨遇春部战于宁羌二郎坝,高天升被俘,马学礼败死。

嘉庆七年(1802)

额勒登保命杨遇春移师宁羌、沔县,白莲教义举至此基本结束。

嘉庆八年(1803)

陕西防务分八段,西乡至宁羌700里,将军兴肇统领。

嘉庆十五年(1810)

阳平关校场演武厅毁于火;军装库、火药局亦于斯年遭火灾。

嘉庆十六年(1811)

去岁与今年夏多雨,宁羌州城墙、城门均有坍塌,知州郑绪章领项修缮。

嘉庆十七年(1812)

知州郑绪章,重修文庙,创建振文书院。

嘉庆十九年(1813)

秋涝多雨,稻苗半槁。年岁大荒。

嘉庆十八年(1814)

白莲教残部首领龚贵率部由黄官岭至大安驿,杀毙数十人。

道光三年(1823)

正月,知州徐延倬在烈金坝创建汉源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

知州张廷槐主持编纂《续修宁羌州志》成,共4卷。奉文裁汰黄坝驿驿丞。

道光二十八年(1848)

知州孙玉琪通知当地绅士李笃生、张廷献等向各牌募捐,在州城南门内创建考院,因经费不敷未竣。

同治元年(1862)

三月,义军邓天王率数百人由川入陕,

同治二年(1863)

二月,太平军启王梁成富部,由胡家坝西入铁锁关,至州东屯山上,守城弁目徐正芳率数十人仓皇出战,尽死;

同治三年(1864)

正月初,太平军拔队东下,回援天京。

同治十一年(1872)

知州罗骧在大安秀峰观建立秀峰义学,并重修振文书院。

光绪二年(1876)

知州何福奎奉文劝捐义仓,京斗谷1000石,又捐钱1014千文,买谷697石,共储存京斗谷1697石。

光绪三年(1877)

全秦大饥,宁羌虽稍轻,斗米亦一千三四百文之谱。

光绪四年(1878)

春大饥,民有饿死。

光绪五年(1879)

知州李修德,倡修北关铁锁桥。

光绪七年(1881)

训导员吴正运倡捐重修文昌宫。

光绪八年(1882)

自光绪六年,奉文劝捐义仓,截至本年,城乡共捐义谷京斗6317石。其中在城储谷1566石,余分储各乡。

光绪十四年(1888)

天主教汉中教区派意大利神职人员到宁羌燕子砭传教,先后发展到老乌嘴、寄刀沟、

光绪十六年(1890)

知州马毓华凑捐银1500两,资助振文书院膏火兼津贴,

光绪二十年(1894)

在阳平关击鼓山重建清真寺。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宁羌嘉陵江沿岸发生大水灾,人民受灾甚众,燕子砭天主教堂乘机向民众发放高利贷。

光绪二十五年(1899)

户口调查实数为:16048户,56511口(其中:男31657,女24854)。

光绪二十六年(1900)

由于连年水旱灾害,汉中府拨出赈济款,责成天主教汉中教区主教拔士林以教会名义向灾区发放。

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一月,燕子砭教案主要起事人潘长富、潘长贵和杨海等先后被捕。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夏秋之交,淫雨成灾,州城北关全部沦于洪水之中,上游灾民被水冲走者甚多。

光绪二十九年(1903)

燕子砭教案了结。

光绪三十年(1904)

宁羌州城内天主教堂立教案碑。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本州上清河人刘长海(外号刘野人)联络薛毓麟、陈万富、沈万华等人,组织民众反对教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宁羌高等小学教员附生黎彩彰编成《宁羌州乡士志》。